对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建议

对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建议*

南京市政协常委 尚卫平

 

2000年南京市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8大试点城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多年不断探索,于2013年至2015年间市政府共制定且施行了《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南京市生活垃圾大型中转和处置设施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南京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三个文件,初步建立了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框架,同时制定了《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暂行办法》和《南京市垃圾分类检查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建立起该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

为了形成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的局面,我市还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市教育局组织编印了《垃圾分类读本》,在小学一到四年级安排课时进行垃圾分类课堂教育。目前,我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量超过6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现阶段,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大致是1/3焚烧,2/3填埋,离科学处理方式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一是,现行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管理模式效率低。目前从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中转到垃圾处理厂场建设等是分头管理,存在信息流的梗阻和缺失,影响系统效率。尽管为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南京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分管区长为成员的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但它不是一个常设机构来统揽系统管理,而主要起协调作用,当然不能明显提升工作系统效率。

二是,垃圾处理厂场等建设滞后。南京2014年日均需处理生活垃圾量超过6000吨,其中不低于60%属于厨余垃圾,达3600-4000吨,逐年生活垃圾总量还有递增趋势。厨余垃圾首选用生物技术处理,变废为宝,但我市目前只有一座规模化板桥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微生物处理制肥料工艺”,通过高温好氧发酵作用,将餐厨垃圾发酵转化成生物腐殖酸肥料,日处理能力仅为100吨,主要处理江南六区部分单位食堂、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目前还处于停产状态。生活垃圾中热值高的部分应进入焚烧发电厂处理,今年我市江南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投入试运行,日处理能力共达4000吨,但由于其“四项”配套环卫设施建设滞后,两厂满负荷运行还得假以时日。生活垃圾中的大部分,是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南京主城区的3座垃圾填埋场目前填埋处理量已超过当初设计,其中轿子山垃圾填埋场于2014年5月暂时关闭,另外两座垃圾填埋场再运营一年左右也将完全饱和。

三是,垃圾收集和转运环节问题多。目前,全市现有小型垃圾转运站163座、大型转运站2座,不论是数量还是用地面积不能满足需要,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部分转运站设施简陋运行维护标准低,没有除臭、排污装置,有些甚至不得不占用道路,严重影响南京城市形象。现有的中小型运输车辆运力也不够,更不能满足垃圾分类运输的要求。

四是,市民对垃圾需分类处理的知识与意识需要加强。目前在南京街头巷尾,垃圾桶多被并排设置成两个,一个标着“可回收”,另一个标着“不可回收”,但在居民小区垃圾桶常常只有一个。特别是,生活垃圾装卸运输从来都是混着的,市民对垃圾分类没有直观感受。尽管有关部门这些年来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推广,光宣传册子就发了几十万份,但由于是就宣传而宣传,既将宣传当作手段又将其当作目的本身,垃圾的分类处理事实上并未走进市民的生活,市民不可能自觉树立起这方面意识。难怪有八成被访市民坦言,平时扔垃圾时,没有先分类的想法,有六成人不知道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的。

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是关系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市民生存环境的大事,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改变现行垃圾分类和处理的“九龙治水”管理模式,成立一个常设机构来统领该系统管理,从垃圾分类、中转、运输、终端处理进行一揽子统筹谋划,这里既涉及到基础设施和处理场站等硬件建设,又涉及到培养市民环保意识、培育扶持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产业和市场等内容。

2. 除利用公共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应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采取有力措施使市民人人参与自身垃圾处理之中。因为市民参与垃圾处理的过程是其环保意识建立最牢靠的过程。既然每个人都产生垃圾,当然每个人都要参与垃圾的处理工作。目前,我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设计生产一批实用的能分类收集两种垃圾的篓和袋,或免费向市民赠送或在超市出售,只有居民家里摆放了标明垃圾类别的篓子和袋子,每个家庭成员在扔垃圾时才可能先行分类,袋子要能随厨余垃圾自然释解最好,否则厨余垃圾开袋投放势在必行。我市生活垃圾1/3焚烧,2/3填埋的局面,除科学处理垃圾的场站建设滞后外,也是由于生活垃圾大头的厨余垃圾在源头上未分类,不便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同时在居民生活小区也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设置两个垃圾桶。二是,垃圾的中转运输必须分类,这样才能保证垃圾末端处理是分类的科学的。这是的关键是垃圾运输车辆和用于中转的垃圾桶是分类的,可回收垃圾的运输车辆和垃圾桶要显著标识,顺带发挥其广告效用。三是,政府应主动培育垃圾处理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甚至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鼓励企业进入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分类质量。比如,在各区大力推广垃圾兑换积分奖励活动,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即“尧化模式”已在栖霞区尧化街道、燕子矶街道、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秦淮区秦虹街道等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在经济上实现了企业、政府和市民“三赢”(企业有盈利、市民得好处、政府投入又较低)。“尧化模式”一旦全面展开,必须要有垃圾二次分拣中心,企业期望政府帮助解决场地问题,并就量大、附加值低、运输成本较大的可回收垃圾(如玻璃、塑料泡沫类等)回收适当给予补贴。四是,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增加建设一些生活垃圾处理厂。科学地处理生活垃圾的顺序是,有机垃圾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变废为宝,热值高的焚烧发电,可肢解再用的垃圾直接肢解再用,剩余的部分再考虑填埋。目前我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量超过6000吨,其中厨余垃圾接近4000吨,将来随着市民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断增强,需要集中科学处理的垃圾尤其是有机垃圾会更多,使我市集中处理垃圾的场站捉襟见肘,表现在厨余垃圾处理上更甚。

3. 注重有机垃圾的就近处理优先的原则。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大头,既可采用生物技术集中处理也可分散在生产地就近处理。就近处理符合谁生产谁处理原则,理应优先推广。比如,在玄武区锁金村街道试点利用家庭厨余垃圾(主要指植物类厨余)自制环保酵素;在高淳、江宁等区试点采用小型生化处理机、堆肥(沤肥)等方式开展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发酵后的有机肥直接还田等,都已取得初步成效,应在全市大力推广。市环保部门要注意搜集有关有机垃圾处理的有市场前景的最新成果,通过人才引进激活市场在我市建立示范性垃圾处理基地。比如,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安新成博士用黑水虻生物处置餐厨垃圾的项目,利用黑水虻食吃剩菜剩饭,猪粪,鸡粪等厨余垃圾,其排泄物是天然的有机肥,这样餐厨处置企业平均一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在南京举办的“2015年垃圾减量与分类论坛暨中国零废弃联盟年会”上,来自河南绿色中原环境保护协会的负责人匡洁介绍的郑州社区落叶资源化处理的案例,在南京也应该有用武之地。

4. 尽快建立生活垃圾排放许可证制度,倒逼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进入厨余垃圾处理领域。在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完善后,市里可统筹部分垃圾排放指标(吨位)进行公开拍卖,依价值规律行事。对于新开业的餐饮企业等生活垃圾排放大户,没有垃圾排放指标不得开业。

5. 将居民生活小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状况与小区物业资质晋级挂钩。目前有些小区物业对垃圾分类抵触不予配合,认为垃圾分类破坏了小区环境,垃圾分类是政府行为,与物业无关。

6. 市区政府要协调街道属地内大型企业主动承担起厂内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从而减轻街道经费负担。在此前的“363”、“9322”专项整治行动中,基层单位(街道)主动承担了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住宅小区的出新建设和后期管理,花费了较多人力物力。

7. 对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做出成绩的街道进行表彰。



* 本文为2016年南京市政协提案 案号:0263


统战动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