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江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省政协委员 王庚等
截止2014年底,我省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77余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6%以上。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税收、解决就业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60%、65%、80%,对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调研,我省中小企业大面积陷入经营困境。接受调研的中小企业中,营业收入或盈利同比增长的不到20%,75%以上营业收入及盈利大幅减少;企业主感到悲观的占75%,感到乐观的不到10%;获得各类政策性资金资助的不到30%。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遇到的困境如下:
1.企业生存压力大。大宗原料价格起伏不定,市场不易把握,国际、国内消费疲软,用工成本和责任增加。
2.资金链紧张。转贷难,成本高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碰到的瓶颈。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实际年化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0%-13%,部分企业因小贷等民间借贷比重大,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2-22%。
3.投资领域受限,投资习惯不佳。中小企业一哄而上投资习惯没有改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4.转型升级压力大。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增加,创新风险加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维护能力薄弱。
5.对大势缺乏深刻认识。中小企业普遍对未来发展大势缺乏理性认识,对持续低迷缺乏准备。
在新常态下,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落实中小企业扶持发展政策
大力落实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帮扶政策。近年以来,国家、省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相继出炉,各级各部门,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落实好政策上。同时,配套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办法,提高中小企业采购比例;提升政府部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完善财产低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有序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按照市场规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清理、整合有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制造业,提升政策引导效应;构建财政奖补、税收优惠、多元投资相结合的扶持措施,设立产业升级配套基金,鼓励全民创业;提升初创期企业策咨询水平,提高其存活率。
三、鼓励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1.深刻认识新常态内涵。世界经济尚未到筑底反弹阶段,高速增长一去不复返。中小企业应主动调整发展节奏,向转型要前途,向流程再造要效率,向夯实内功要效益。竞争已经由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向小鱼群吃大鱼演变。管理模式、盈利模式、业务流程等都应与“众包”、“众筹”、“+互联网”等新思维匹配。
2.抓住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有关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我省中小企业拳头产品和领军型科技企业;建立省、市、县三级品牌培育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家、省知名国际品牌。企业要突破原有的工业经济的旧观念,用“连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思维,找到产业升级与企业升级的结合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搞好产业链的合纵连横。
四、提高中小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当下,金融生态失衡、失序在一些地方累积了相当的风险,一旦爆发,影响难以估计;国际贸易摩擦数量急剧上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337调查”等应接不暇,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智力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参与构建知识产权、涉外贸易、资金链、法律、政策等风险防范体系。
* 本文为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第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 2016年[0589]号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