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持之以恒——记杨玉玲教授的坚持人生

    南京财经大学盟员杨玉玲教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生活里,她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不误,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中砥砺前行。

潜心科研、坚持不懈

杨玉玲出生于辽宁喀左,从小就秉承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信念,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入大学,选择了在当时的冷战和物资匮乏年代具有战略意义的粮食贮藏专业,因学习成绩优异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毕业后留校工作。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相继攻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位。

在读硕士期间,一个人从早到晚的泡在实验室,有时候因为试验不能中断而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在攻读硕士学位最后一年里,即使在怀孕期间也依然坚持整日埋头在实验室做实验,甚至在怀孕7个月的时候依然在挑灯夜战,熬夜为论文、为毕业论文答辩苦心费力。

    八年后,为不断提高自己毅然选择攻读博士。在读博的三年半时间年里,杨玉玲将所有别人看报纸、看电视、逛街等休闲娱乐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并且为了完成学业将年幼的儿子留给家里,本人住进了外地学校的集体宿舍,几乎每天都过着实验室-宿舍-食堂 三点一线的生活。通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且其研究的成果“喷射液化法制备低DE值麦芽糊精”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之后,杨玉玲选择了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深造。不巧的是,那时恰逢遇上儿子高考需要她照顾、婆婆生病需要她照顾、本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完成、博士后的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虽然种种重担压在她的身上,但她却丝毫没有退却,咬紧牙关,每天起早贪黑,拼尽全力把事情做好。杨玉玲不得不放弃周末休息日,为了完成博士后论文,一天中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2小时。有一次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因过度疲累而睡过了站。艰辛的付出得都丰厚的汇报,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第1署名的SCI论文2篇

  杨玉玲老师一直坚持食品科学的科研工作,目前正在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鸡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研究》,2015年已经与她的研究生一起发表SCI论文3篇。回想起自己在学术上走过的路,杨玉玲最大的感慨就是:“感谢一直坚持在路上的自己,感谢自己一路的付出。如今的收获都是源自于自己的坚持。”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

杨玉玲非常钟爱教师这个职业,自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以来,从未想过更换自己的岗位,至今已经坚持了将近30年,而且乐在其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她说过一句话: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这句朴实的话语一直深深印在杨玉玲的脑海里,提醒她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杨玉玲先后主讲过《食品化学与技术》、《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食品安全》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级食品化学》、《食品酶学》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及时补充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优良。

    2007年起,杨玉玲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至今指导董秋颖、董哲、陈琼、曹苏文、游远、彭晓蓓、张沫共七名毕业生。这七名研究生全部顺利毕业,其中前5名研究生为本校优秀毕业生,优秀率高达70%以上,而每年校优秀毕业生的比例一般在15%左右。

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她始终注重培养学生们实事就是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科研水平,争取让他们的实验技能早日过关。在此基础上,她辅导学生们制定合理的计划,并认真审核计划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缺陷,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制定的任务。此外,她常常与学生们一起泡在实验室,及时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鼓励他们,给予相应的指导,促进学生们不断进步。此外,杨玉玲认为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关爱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树立起学生们不断学习的信心尤为重要。

服务社会、尽职尽责

除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外,杨玉玲在校外担任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工作,为服务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现今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食品科学领域的项目评审专家;《肉类研究》杂志编委;《食品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理工版)、《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在工作过程中尽职尽责。

走近杨玉玲,我们会发现这样充实而亮丽的人生里充满了这些元素:压力与汗水,孤独与自强,坚持与不弃。一路走来,这其中的路走得却并非像常人想象地那么简单容易,一切都是靠恒心而获得的。坚持就是杨玉玲最好的代名词。

(撰稿人  葛志文)


统战动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