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

立足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

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员  无党派人士  侯立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制造业一直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这一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大,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等。中国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新的引擎推动可持续的增长。同时,放眼世界,我们看到二次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构成中,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以美国为例,其服务业占GDP比重由二战后不到60%上升到现在的80%。而在所有金砖国家中,除中国外其他四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都超过50%。在这一国内与国际背景下,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其中的关键举措之一。

一、上海自贸区为长三角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业支撑

第一、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需要有力的生产性服务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单向的打开国门,吸引外资阶段跨入了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阶段。然而,从这些年中国制造业跨出国门的实践看,很多企业跨出国门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中失败多于成功。究其原因,缺乏多方面的专业服务支持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其融资需求、专业需求、商务与法律需求、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等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国外的服务企业提供。这就要求中国本土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上海自贸区开放了六大服务领域,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这六大服务领域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部门。因此,上海自贸区有能力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

第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结构,帮助工农业出口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一部iPhone4手机的批发价为178.96美元,而从附加值来看,中国仅占3.6%(6.5美元)。中国仅仅负责iPhone手机的组装,而手机的研发、核心元件的制造、手机的营销与销售以及品牌经营等则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已经成为国际化趋势。制造企业不应仅满足提供产品,而应为客户提供一套解决方案,一种新的体验。在未来的企业生态系统中,中国制造企业想要获取更多价值,必须将实物的销售与基于知识的专业服务结合,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通过大力发展内部或借助外部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更多价值,实现在全球价值链能级的跃迁。提升企业出口的服务含量与质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这些企业寻找服务合作方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二、上海自贸区为长三角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发展动力

第一,为长三角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阵地。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制造业走出去具有国际竞争力,也包括服务企业走出去具有国际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1185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短板。如何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将有益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升。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以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作为支撑,而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专业服务部门,以及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信等发展相对落后。而上海自贸试验区所开放的六大服务领域中大部分为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这些部门在上海自贸区的开放为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一个前沿阵地,为长三角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一个前沿阵地。

第二,为长三角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服务业落后是当今国际分工演化与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要发展服务贸易,建立服务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意味着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挑战,更意味着要建立新的比较优势的巨大挑战。上海自贸区汇集了本土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截止2013年11月22日,自贸区办结的1434家新设企业中,有1396家为内资新设企业,其中以贸易与服务类企业为主。上海自贸区不仅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借助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我们可以磨练、检验这些内资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考察提升本土服务业所要具备的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总结内资服务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所有这些将通过企业人员流动、政府交流、与制度推广等形式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发展上海自贸区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服务贸易新秩序的建立

第一,发展上海自贸区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话语权。货物贸易时代,WTO规则旨在解决货物贸易自由化及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和服务贸易。中国为了加入WTO组织,经历了艰苦的入世谈判,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中国加入WTO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落后。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七;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超过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却缺乏在世界贸易秩序中的相应地位。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有利于积累服务贸易的经验,改善服务贸易的内外协调机制。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制度的试验田,成为他国了解中国服务贸易的窗口。这种内部试验田作用与外部窗口作用,将增强中国在世界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领域的话语权。

第二,发展上海自贸区有利于中国在世界贸易新秩序的建立中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美国先后推动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等,旨在回避和绕开WTO框架,为全球贸易治理重新建章立制,引领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从传统的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交易。这些谈判均没有包括中国,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又一次面临边缘化的风险。这些谈判一旦成功,无疑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设置新的壁垒。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新规则的核心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和负面清单原则。上海自贸区恰恰推行了这两大原则,这正体现了和国际接轨,主动提前适应国际规则。这种提前适应有利于我国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应对这两大新原则带来的挑战,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谈判中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

四、立足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平台与机遇,为了用好这个平台,把握住这一机遇,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保证。具体体现在:

第一,进一步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优势,用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能。长期以来,长三角与珠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两地的发展格局已不相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经济已经从香港的一枝独秀,发展到香港、深圳与广州三足鼎立:2013年三地的GDP几乎相当。而长三角则不同,长期以来上海一直牢牢占据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中心的位置,其经济实力要远远超过周边城市,产业层次也要高于周边城市。通过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上海一直扮演了长三角经济领头羊的角色。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上海经济领头羊的角色,也赋予了长三角其他地市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助于提升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由于长三角具备通达的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且大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并不涉及大宗物流,这决定了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服务于长三角这个更大的地域空间。特别是上海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周边城市产业提供更好的金融、航运、商贸及专业服务,节约相关产业的交易成本,提升相关产业国际化的水平。

第二、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示范效应,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即便是长三角地区,其生产性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要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是长三角地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上海自贸试验区起到了一个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在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六大服务领域是开放的重点,体现了政府与相关产业对自贸区服务业的发展寄予厚望。这种厚望不仅仅体现在自贸区本身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期望自贸区能够进行制度创新、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在上海自贸区有效,而是能够推广到其他地区。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航运服务业开放将对宁波港、南通港及连云港提升航运业起到示范效应。

第三、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错位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江浙沪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使得上海在金融、航运、高端商贸服务、涉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江苏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服务外包,浙江在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均已经打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错位发展并不是不鼓励竞争,而是强调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整合利用,以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错位发展并不是静态的刻板的按照现在的产业分工一成不变的发展,而是根据各地企业在动态发展中比较优势的演化实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第四、顺势而为,借助上海服务业的“腾笼换鸟”推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上海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上海本地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将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上海服务业的“腾笼换鸟”给长三角其他地区承接上海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比如自贸区在吸引离岸金融、国际航运、云计算等高端服务业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软件外包、呼叫外包需求。长三角其他地区可以结合自己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主动承接上海服务业的产业转移,以较小的代价提升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与层次。

第五、以上海自贸区为平台,促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集成,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市场为外资所占领,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如律师与会计,再到商业咨询等。本土生产性服务业要想跻身高端市场,必须提供立足本地同时具有全球思维的创新解决方案。自贸区推行的国际接轨原则与对外开放政策既给服务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同时对区内外的相关服务企业提出了挑战。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提供创新的服务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单个服务企业所能解决的,常常要求多个企业通力协作。上海自贸区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会聚了大量的相关服务企业。由于地理的邻近,这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人员、信息、技术等频繁交往,实现跨企业的创新。除了上海外,江苏与浙江多家企业进驻上海自贸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入驻有利于推动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与江苏、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积极互动。三者的互动不仅能够推动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而且有利于创新在长三角地区的传播与扩散。


统战动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