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颖健,曾就职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目前就职于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兼任国际期刊《Food Science & Nutrition》(IF=3.55)副主编,中国微生物学会编工委委员、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青委会主任、食品微生物专委会主任,江苏省农学会理事,致公党江苏省委留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南财支部主委、栖霞区政协委员等。2018年当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1年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优秀青年最佳团队奖,2022年获评“江苏省归侨先进个人”称号。
游学海外,心向祖国
由于父母工作缘故,陆颖健从小在国外长大,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自己的故乡是南京。十岁以前在日本成长的阶段,恰好是国内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幼年的他看到了同时代下,中日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给了年幼的陆颖健以极大的冲击,并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师夷长技以制夷、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种子。
陆颖健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太多犹豫便选择研究生阶段出国深造。被问及是什么让他决定走海外留学这条道路时,他的回答是钱学森先生对他的人生规划影响重大。“我在金陵中学上学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深入了解了钱学森先生的事迹,心存敬仰,钱老他能够在美国加州理工毕业、麻省理工就职并参与当时美国科研最前沿领域的工作,在取得了那么多成绩后,还可以舍弃一切毅然回国参与国家科技建设,他是一位有情怀,有家国情怀的学者。”陆教授直言钱老是他的人生表率,而正是因为钱老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使他决定到海外继续深造、钻研学术,从而能够回来更好地参与国家的建设。
提及为留学做准备的过程,陆教授感慨道:“那是一段辛苦、拼命却又满足的日子”。在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习时,他几乎只享受了大学四年中八分之一的轻松时光,剩下的便是拼命备战出国留学。“说实话,我大学同学对我的印象就永远是看英语书 、背单词。”陆教授笑着说。尽管在英语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也没有舍弃自己本专业的学习,并成功做到在大一时拿下专业第一以及一等奖学金。
到了大三下,在出国留学考试拿到优异成绩后的他,又开始着手进实验室提升实验技能和准备毕业论文。由于实验室仪器使用需要预约排队才能拿到名额,所以常常有白天排不到的情况,于是陆颖健常从凌晨开始排队等待。尽管条件艰苦且经常需要日夜加点,但是这份辛苦对陆颖健来说是值得的。丰富的学习和实验经历等也帮助他在毕业前发表了一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而这篇论文,更成为其赴美留学路上重要的“敲门砖”。
之后,陆颖健拿到了美国特拉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并作为自己赴美深造的起点。而后博士期间就读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优越地域位置以及周边的设施交通,给他提供了在兼顾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广泛地和美国各阶层的民众接触的条件。通过实践与沟通,他拓宽了视野并逐渐培养了一颗多元而开放的心。这也使他认识到国内与国外的一些差别和差距,更令他反思国内外教育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加快了他回国参与人才、团队培养的步伐。
投身教育,致力创新
2018年,在完成了十年的海外求学和工作后,他胸怀报国之志,获评“江苏省特聘教授”,主动放弃海外高薪工作,加入南京财经大学,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后立即投身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并从零开始组建科研团队。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尽管每天超负荷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陆教授也都在为实验数据奔波忙碌,并乐在其中。他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食品安全卡脖子问题,作为项目首席力挑重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在解决食品污染物风险分级不系统、监管部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难题上挥洒汗水,全力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和舌尖上的安全。
也正是基于陆教授团队的努力和耕耘,他们获得了2021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优秀青年最佳团队奖。对于如此骄人的成绩,陆教授表现得十分淡然。“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国家食品安全这条道路上,尽我们所能解决了一些小的路障和难题。一种荣誉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肯定,肯定也是继续奋进的动力。”此外,陆教授潜心育人带出一支青年科研团队,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发表在高水平杂志(12分以上)及食品领域顶刊封面的论文共8篇。这支优秀青年团队全力助力我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问及教学,曾获得过美国马里兰大学年度杰出教师称号的他,显得颇为自豪。“教学过程中,我主张给同学们展现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美国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来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陆教授办公室的对门便是一个好例子——录播教室。这间教室基本上是按照美式教学以及课堂搭建的风格装修的。“像这些可以自由移动的座椅上面配有可以调节的小桌板,其实你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有点自由的教学文化方式。”陆教授解释道。
同时陆教授强调,教学工作中必须要看到学术氛围的重要作用。目前,陆教授于院内主推一些学术沙龙,并推动开设三个不同的学术论坛——“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产业教授大讲堂”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前沿大讲堂”,从产学研三个角度实现学生、青年教师以及产业的交流互通,由此形成一个覆盖一条线的学术生态圈,推动技术从校内更好地走向广阔的社会应用。
为人才计,为民生谋
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之外,陆颖健教授更是在参与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致公党江苏省委留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南京财经大学主委,他积极建设支部团队,积极开展致公党中央品牌工程“引凤工程”,并长期致力于引进高层次海归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在“海外人才引回来,留下来,长起来”的一线工作上贡献力量;同时,作为南京市栖霞区政协委员,他更切身处地地帮助百姓去解决问题,为老百姓发声,积极参政履职,参加一系列政协调研活动,在学校、区域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上处处活跃着他的身影。
不仅如此,陆教授也是江苏省检察院听证员。陆教授坦言,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域相对保守,使得我国在保健食品领域的侵权问题很多,信息不对等因素造成老百姓很难维权。因此,他在食品安全案件上提供专业支持,为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真正走到基层去,充分实践与调研,并饱含试错精神,毕竟步子迈得多,对于社会发展也是有一定推动力的。”陆教授认为,只有真正愿意去下基层,愿意去充分调研的人,才值得我们去充分尊敬。而从身边基础做起,从日常随处可见的、民众最关心最实在最迫切的要求着手,才应该是现在创新突破的关键和痛点。
在这样繁忙的生活角色扮演中,陆教授面对个人自我与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权衡观。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他总会抽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回归家庭。在这段时间中,他可以暂时地卸下一些重担,享受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快乐时光,这些令他感到非常满足。陆教授也劝诫同学们,生活并不只有工作,享受多元化的生活才是真正地拥有生活。
同时,针对现在青年投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的大潮,陆教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选择和参与什么样的志愿活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满足感。只要觉得有意义,那便去做。正如他所说所言,“满足感没有大小,更不是一个特定的东西。只要你觉得有意义,那就足够了。”陆颖健教授一直也是遵循这一理念,在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青年有为,奋发前进
“当年五四那批先驱,实际上和今天一样也是站在历史和世界的一个十字路口上的;而我们当代的这些青年更是要肩负今天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和民族梦想。”什么是江苏青年?陆教授根据其小半生的经历和感悟,认为青年在技能和水平之外,首先要有优秀的人品。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家国观,那么再大的成就也是无用的。
其次是要脚踏实地,不能被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风潮所左右。陆教授直言:“我一直秉持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必须要做实事且不能单单喊口号。”他认为,社会实践就是观察社会、学习社会,并能最终确立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完善与追求卓越,要与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在平凡之中造就不凡。
最后便是青年要有情怀。他用实际行动追随着他的“表率,并证明了他的”情怀“。他认为,情怀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需要脚踏实地,通过行动和实践来展示我们胸中跳动着的赤子之心。同时,这一辈新时代新青年更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天下大同的格局,用这样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回馈社会,回馈民族,回馈世界。
“世界真的很大,要多走出去看看,培养大局观,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这是陆教授一直秉持的观点。只有走出去以后,开拓视野,才会知道自己有多爱国。他也劝诫青年们放眼国际时也要保持恰好的谦卑,不骄不躁,用知识和实践去沉淀自己,把自己变得强大,使自己的风采在润物细无声处体现出来。
“在下一个百年,我们的青年看到的会更多,想的会更远,那么社会发展又将是一个新局面,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这是我这个中国青年最淳朴也最真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