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一个人努力前行的方向。梦想,周而复始,锲而不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新春教授就是一位在教学和科研创新之路上不停奔跑、努力追梦的人。近五年来,沈新春硕果累累,获评“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江苏省欧美同学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荣获江苏省教育成果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美国内分泌学会杰出论文摘要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踏上他的追梦之路吧。
憧憬未来,梦始母校
1983年,17岁的沈新春考入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前身)粮油贮藏专业。在美丽的校园里,他憧憬着未来人生新的方向,开启最初的梦想。课堂上,他用心倾听老师的讲授;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实验室里,他如痴如醉地探索未知的世界;篮球场上,他尽情地挥洒青春的汗水……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乐观向上的沈新春萌发了最初的梦想,那就是一定要成为一名高校老师。
沈新春回忆说:“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过节时同学们能聚在一起吃个饺子就算是比较奢侈的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学习的热情。”为了节省,他经常不吃早饭,空着肚子一大早就赶去教室占座;实验室虽然条件简陋,但他经常一泡就是一个晚上。
大学本科毕业后,沈新春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如愿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短短数年,他用心教学,潜心钻研,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参与的“饲料产品质量标准及监测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国家“水貂配合饲料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商业部饲料工业研发中心的表彰和奖励。
三钱粉笔,千钧重担。教师之责,任重道远。沈新春意识到,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他的梦想。于是,他毅然决然背上行囊,手握一张船票,带着无畏的冒险精神,开启了异国求学之旅。
怀揣梦想,风雨兼程
1993年秋,沈新春来到日本留学。面对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加上语言不通,又无任何经济来源,学习生活异常艰辛。刚开始一段时间,对环境的不适应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让他很多次回到住处后独自落泪。东京大学是日本最好的大学,朋友劝他,东京大学考试太难了,不如考其它学校。可沈新春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因为我的日语和专业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任何大学面前困难都是一样的。”为了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一天往往只睡四五个小时。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经过一年的语言及专业知识的刻苦学习,最终沈新春成功考上了东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因为有梦,便只顾风雨兼程。沈新春就这样边打工边学习,读完了两年的硕士课程,修了16门课程得到了15个A。回想这段经历,他无限感慨:“苦难是一种财富,它比幸福更难忘!”1997年3月,这个当初导师并不看好的中国青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生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沈新春继续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段时间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但科研上遇到的难题也不少。在做项目时,尽管研究思路正确,但总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有时就连导师都劝他放弃,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沈新春说:“做科研,一是要有耐心,二是要有恒心。”几个月后,他终于发现了在小麦胚芽抽出液中影响mRNA稳定性的三种酶,这个研究结果在当时是一个新的发现。读研期间,他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于2000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生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沈新春凭借杰出的研究能力和突出的研究成果,受聘于日本著名的理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工资待遇各方面都很优越。“人生总是充满挑战,最重要的是敢于迎接挑战。”他说,“见识就是财富,因为心中还有梦,所以趁着年轻要抓紧时间去探索另一个未知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思索良久,沈新春选择离开日本,去美国开始新的挑战。
2002年起,沈新春先后受聘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此期间,他在PNAS、JBC、Diabet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拥有美国专利。这些成果的取得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在日本期间积劳成疾,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刚到美国第一年语言又不太好,加上腰病突发,他根本不能坐着工作,只能跪在凳子上做实验。这段研究经历带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他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他清楚地意识到,做科研不仅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还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发散的思维,而这些需要配备比较完整的团队才可能实现。于是,他想着手组建一支研发团队。
饮水思源,重归母校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因为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之近几年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2012年,沈新春回国后,选择重新回到母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作为2012年江苏省高层次“双创”引进人才,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沈新春放眼望去,校园里满眼都是自己17岁的样子,他决心要带着这群年轻人一起追梦。他担任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之德乃教之魂”,他始终坚持把传道奉为授业和解惑的前提,认为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能成才的。他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出新一代教师形象。
沈新春潜心教学,积极进行课程、专业建设与改革,经常查阅关于学科的中外期刊,追踪学科前沿,2017年荣获江苏省教育成果一等奖;他爱岗敬业,深受师生好评,先后获评南京财经大学“我最喜欢的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考核优秀教师”;他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分子营养学”被评为校“优秀课程”。
在谈到教学理论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时,沈新春说:“现在有些专业教科书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同步。”他列举了蛋白质合成的例子,教科书里只提到在体内(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理论和方法,而没有提及近来建立的在体外无细胞(试管内)合成蛋白质的理论和方法。他说:“一边教学理论一边做研究,才是真正做到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做科学研究能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概念,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并且可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及时分享。”
课堂上,沈新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来源获取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同时,他十分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在教授本科生课程的同时热心指导和带领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多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在2015年第十二届南京高校学生食品科技论坛的比赛中,他指导的学生作品《小麦胚芽酸奶》获得二等奖;在2016年“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他指导的学生作品《南京索艾碧生物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银奖;与团队老师共同指导的“基于纳滤技术的无糖型红糖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获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2019年会暨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江苏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二等奖。
谈到大学生们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时,沈新春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主创业,用智慧和魄力去开创一片新的领域,而不要在意眼前的一点得失;要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他还强调:“做任何事一定不能太急功近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科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自己感兴趣外,还要有一种忘我的境界,不能为了某种目的去做研究。青春不怕失败,要把挑战当作学习和成长的契机,只有大胆创新和开拓,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科研创新,成果卓著
作为江苏省高层次“双创”引进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及“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培养对象,2012年以来,沈新春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作为学术带头人,除教学之外,他凭借精深的学术造诣、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致力于用蛋白质工程对粮油食品加工副产品进行开发与利用研究。
沈新春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开创性地建立了高效率的小麦胚芽无细胞系蛋白质合成体系,为小麦胚芽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的商品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的同时,突破性地提高了小麦胚芽的高端商业利用价值。此外,他在抗氧化小肽的筛选及制备这一瓶颈上作出了突破,从小麦胚芽中提取高活性的抗氧化肽,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以延缓人类衰老,为植物蛋白开发出安全、高效、天然的抗氧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有效手段,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该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成绩和荣誉给了沈新春更大的前进动力,他带领的“功能性粮油食品与分子营养”团队获得2015年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他带领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团队获得校立项资助。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他敢于创新,积极培育新人,甘当绿叶、甘当配角、甘心奉献。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已经和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2018年,沈新春荣获江苏省欧美同学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时代,也是一名教学科研工作者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沈新春带领团队不懈追求,执着追梦,将个人奋斗的目标融入到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中去,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将个人梦与南财梦、中国梦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