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题聚焦粮食安全,四位党派成员发声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如何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研,凝聚共识,建言资政。


今日(2021年8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第18版“民主政治”版专题聚焦粮食安全,刊登《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粮食生产和安全——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团结君注意到,6位建言的全国政协委员中,有4位民主党派成员,分别是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夏涛、民革江苏省委会常委程永波、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赖应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万建民,他们分别从政策支持、耕地质量、优质粮食、种业发展等角度建言献策。


以下为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相关内容。



 

夏涛

     

全国政协常委
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


     

     

     


 

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持续增长的刚性需求,粮食生产仍将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挑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建议: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夯实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和责任心。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粮食安全观,加强“粮经饲(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构建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进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合作,引导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加强合作,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    



程永波

       

全国政协委员
民革江苏省委会常委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抓好耕地保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好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建议:    

   
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网络建设,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耕地质量监测是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议提高监测点的覆盖面和耕地质量监测点的代表性与准确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区等耕地质量年度变化明显的区域布设采样点,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情况。    

   
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将耕地质量建设作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规划、同建设、同考核。设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资金,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完善土壤检测手段等措施,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创新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压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定期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情况调研评估,调整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开展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总结推广各地耕地保护监督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营造耕地保护良好氛围。    



赖应辉

       

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

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


       

       

       


提升粮食品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突出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建议:      

     
结合地方实际选育推广优质粮食品种。鼓励种业创新,从品种产量、质量、抗性多方面入手,结合各生产区地理及气候特色,持续培育适应地区生产的优势品种。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要注重品质的创新,要不断培育出高品质的粮食品种,通过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品牌效益的发挥,实现种粮农民增收。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注重连片规模的基础上,更注重耕作层的质量保护和提升,以确保粮食优质高产。      

     
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坚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十四五”期间继续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调动各级财政和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支持全国各地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产”,推动优购、优储、优加、优销,通过“优销”引导农民优产,提升粮食品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      




万建民

       

全国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推进种业创新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杂交水稻亩产潜力突破15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中国粮”已经实现了主要用上“中国种”。    

   
 创新育种技术,创制重大良种,对确保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建议:    

   
集中力量打赢种业翻身仗。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种业科技革命。要充分发挥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    

   
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业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创制、市场主体专而优等重点领域,开展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从基因资源、技术、品种和商标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支撑、领军种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转自团结报团结网)



 

 

统战动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